北大山教育论坛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北大山教育论坛 >> 正文
北大山教育论坛(第43场)——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9-06-26     作者:薛忠祥   分享到:

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边界在哪里?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尤其是野蛮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下,被扭曲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从娃娃抓起”等错误教育行为正在伤害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懂教育真谛、拥有教育真知的专业人员澄清谜团、拨乱反正。

在家庭生活中奠基孩子良好性格,适当增添教育质料,保证孩子本真的、自由的、充分的意义的自我生成和发展,便是对家庭教育干预指导和运作的边界。

性格作为后天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态度、理性、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好坏之分。

性格之奠基于独立人生,犹如根本之奠基于自立之木,首先来自千百万年来人类的经验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性格决定良好命运。良好性格的核心是自我责任、自主方法与自美其美。良好性格的最佳生成培育时期在3-6岁。性格是在生活中以利益获取与使用为主线的态度、理性、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其核心是责任感、自主方法、情感体验。学校只能从知识方面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性格养成。

性格之奠基于独立人生由教育规律决定。传统教育弊端是“教导”与“教育”不分,误把教导用作教育。经由教育存在论考察,教育不是现成的存在,是人在交往中基于觉解的意义的自我生成,意义的生成性就是教育性,教育在本体论上是生成性存在。教育发生的基本要素是交往、觉解和意义生成。原来教育定义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三要素仅仅是人的意义生成的交往条件而已,是教导的三要素。教导不同于教育,教育是一种意义的生成性存在,教导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意识地控制、影响、发展教育的行为。从教育意义而言,人类需要教导,是因为少数人“意义生成”可以达到自我完善,多数人的“意义生成”需要教导引领,从表浅走向深刻,从零碎走向系统,从短时走向长久,从模糊走向精准,从个别走向普遍。但是因为教导具有目的性,而此目的有可能是非教育的或者与教育相关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等,所以,无论是教导目的如何实现,如何教导,都需要尊重教育规律,以教育本身目的为前提。否则,没有教育性,教导无论在目的、内容还是方式、方法上就成了教唆或强制。

教育规律从教育发生的人生阶段性特征看,有生成律、奠基律(3-6岁)、持续律(7-12岁)、成熟律(12-18岁)和创造律(18-22岁)。遵循奠基律,在3-6岁养成、生成人的良好性格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和边界。只有恪守这一规律原理,才能为整个人生的根深叶茂提供根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