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山教育论坛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北大山教育论坛 >> 正文
北大山教育论坛(第34场)——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9-03-21     作者:   分享到:

对负面教育的再反思

董吉贺 

2019年3月21日下午,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董吉贺教授在北大山教育论坛主讲了题为《对负面教育的再反思》的学术报告,程伟博士主持。

负面教育是指在行为规范的领域内,运用约束、批评、惩罚等手段针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展开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限制、修正儿童的行为,以及让儿童为自己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德性。强制性、批判性、施以压力等是其主要特征。 

负面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往往忽略了或不敢使用负面教育,致使负面教育陷入被抛弃、被拒绝、被转移、被弱化以及被扭曲的境地,使得教育趋向软弱无力。这不仅减损了教育公平,还冲击着纪律的权威,违背了正义的原则。把儿童完全置入一种温情的场域之中,不利于形成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对儿童的放逐,有使儿童的责任感流失的危险,并难树儿童法的精神。 

传统的负面教育试图通过压制和规训,以造就驯服的臣民。这种近乎残酷的、丧失民主精神的做法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强烈批判。从卢梭开始,历经蒙台梭利、杜威等人,教育正式走向了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尊重儿童之路。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学者对负面手段进行了反思,甚至是质疑和责难。如苏霍姆林斯基、塞勒斯坦·弗内核、斯金纳、埃尔菲·艾恩、简·尼尔森等人,否定了惩罚等,认为惩罚等是一种无效的教育手段,是对儿童内在本性的损害。尤其在我国片面强调正面教育的情势下,一些教育者丧失了冷静的思考,试图排除教育中的一切强制。 

纵观负面教育的实践史,其发展趋势如下:从维系权威到关注和尊重儿童,从以体罚为主到多样化的、人性化的手段,从诉诸儿童的身体到感化和撼动儿童的心灵与精神,从以羞辱、威慑、压制儿童为主到以负面教育为辅。教育需要反对压制和规训,但不等于反对负面教育。出现不当行为,这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是儿童行为学习中的试误。不当行为恰恰是教育的起点。对不当行为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者应担负起的责任。负面教育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既意味着儿童的成长,又常常伴随教育理论的创生与发展。从形式上来看,负面教育是对原始野性的否定,这种否定以必要的压力作用于儿童。儿童的心理韧性是负面教育能够施以压力的前提,同时必要的压力可以使儿童保持敏锐和慎重,以及增强心理韧性。负面教育又是对不当行为的一种反馈,儿童通过反思,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外在的要求,从而实现行为规范的学习。另外,负面教育所创造的是一种逆境。逆境往往构成生存的动力,有利于养成节制等品德,是一种富有生命意义的情境。所以,负面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它重组儿童的行为经验,督促儿童建立不应如此的道德防线,也丰富着儿童的人性。同时,负面教育也能够满足其他儿童的德性需要,以及发挥警示作用。它对于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具有辅助性的意义。另外,负面教育并不违背那些基本的伦理精神。 

在实践中,教育者应对负面教育保持谨慎的态度,既要认识到负面教育作用的有限性,也要注意防止种种可能的风险。负面教育必须出于教育并为了教育。它传递的应是那些有价值的观念,而且,它要着眼于儿童优良人格的发展,并在发展理解力和认知洞见方面有所作为。负面教育还应该是适当的,是儿童可接受的。它应该努力追求艺术化的教育,防止技术主义对人的物化。负面教育之后,教育者应该进行积极的反思,与儿童保持沟通,并让儿童重新被接纳入所在的团体。   

北大山教育论坛(Beidashan Education Forum,公众号“女院BEF论坛”)是位于济南长清北大山南麓的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院),面向全校、面向社会长期举办,以教育为主题(特别关注儿童、家庭、女性、大学),以课题研讨、短论拓展、学术报告、经典赏析、教学研习、学子辩论、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重在评论讨论辩论的学术会议(除法定节假日、学期末考试周、寒暑假外,一般每周四15:00举办,另有若干专场随时进行)。

编辑:教育学院学生逄铭洁 景韵 

摄影:教育学院学生夏影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