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北大山教育论坛举办“0-6岁儿童基础素养的家庭培育”课题研讨会。
研讨会上,儿童家庭教育领域的几位老师围绕“妈妈启航”之“0-6岁儿童基础素养的家庭培育”课题,依次按“独立与责任”“表达与沟通”“探索与专注”“思维与创造”“规则与安全”等主题进行了讲解。
王连森教授认为,所谓“独立”,通俗地讲,就是不依赖他人,自己完成事情。而“独立性”是指愿意并能够自己完成事情的身心状态。一般地,“长大成人”都要历经六个进阶,依次是自处、自理、自为、自决、自制、自立、自强,这都是独立性的表现,进阶越高,独立性越强。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一方面在孩子“做什么”上,应少限制,但应多关注;在“如何做”上,应少管制,但应多关心、多支持、多帮助。“责任”与“独立”紧密相关。所谓“责任”,主要是指该做的事情,也包括没做或做不该做的事情而应承担的后果。责任由责任意识(“知”)、责任情感(“情”)、责任动力(“意”)及责任行为(“行”)构成。一般认为,是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动力促成了责任行为,其实责任能力也是促成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果责任意识、责任情感属于“责任心”范畴,那么责任能力与责任动力就构成“责任力”。为完全担承起责任,实施责任行为,责任心与责任力“一个也不能少”。
徐伟教授认为,表达与沟通是打开心门的钥匙,因为表达与沟通能力对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表达主要是单向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主要强调双向或多向互动。在0-6岁儿童“表达与沟通”的培育过程中,表达与沟通不能被截然分开,因为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儿童的表达与沟通,是儿童在日常生活或游戏情境中首先借由模仿父母的榜样而发生的,其发展主要受父母的语言习惯、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亲子间的互相倾听、阅读、表达与沟通机会以及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高质量的亲子情感联结,可以使儿童充分体验到爱、情绪控制、尊重、积极回应、接纳与欣赏等,这些都为儿童同伴沟通及未来沟通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淑芹副教授认为,“探索”是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者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过程。探索欲望强烈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善于探索的孩子,更乐于并勇于进行各种学习和尝试,也因此有机会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从而变得更自信;探索欲望得到充分保护的孩子,更能体验到家长或者环境中的支持力量,她们因此更有安全感;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或者其他工作中,更容易专注而投入。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如果说人类的很多机械重复工作注定要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人类唯一不可能被取代的,就是我们的探索精神和由此而来的创造性。因此,未来时代,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0-6岁的儿童而言,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探索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虽然婴儿期就出现了探索行为,但未必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这取决于儿童所处的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等。儿童的探索行为处于一个反馈循环系统,得到鼓励就会增强,受到无视打断或者干扰就会减少。“专注”从字面上看,指的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心理学认为,专注指的是一种注意品质;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指儿童因为对某项事物感兴趣而表现出的一种认真而投入的态度。做事专注的孩子更善于坚持;观察力更强,更有可能注意到细节;学习力更强,效率更高,更容易成功;具有更多的内部驱动力。儿童专注力具体表现在,活动过程中,专心做某一件事情;虽然活动过程中表现的心不在焉,但是结果完美。这跟儿童在0-6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大脑发育特征有关,因为这一时期的很多儿童,正处于左右脑双脑并用时期,虽然因为年龄小坐不住,但其实他的注意力一直在。所以看上去“心不在焉”的儿童,他的表现行为或许不符合成年人判断专注的标准,但是不代表他此时期的专注力差。判断儿童的专注力,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
赵浩老师认为,儿童思维培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过程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的生理基础是人脑(额叶),而0-6岁是大脑快速发展时期,具有可塑性。思维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2-4岁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4-6岁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5岁以后开始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推动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国外众多研究表明,3-5岁是幼儿创造力快速发展的时期,5岁以后开始发展趋缓,4-5岁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思维与创造”的家庭培育方面,“什么是思维”“思维最初的样子”“触‘类’旁通,心中有‘数’”“儿童推理‘双生花’——归纳与演绎”“创造力——让孩子‘点石成金’的力量”“细数儿童创造力的特征”“让儿童富有创造力的心理环境”“创造性思维能‘练’出来吗?”“文学、艺术与游戏——孩子创造力的‘温床’”等等,都是饶有趣味的话题,值得探讨。
洪帅老师认为,规则的含义是,通过教育和指导,塑造孩子良好行为和性格的行事法则。在规则约束下成长的孩子,从幼儿时期便开始习惯于等待、忍耐一些小的事情,长大后会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和忍耐力,更能自律。相反,缺乏合理的规则引导,孩子会变得任意妄为,缺乏自控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把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品质之一——也即使一个人实现理想,而使另外一些人陷入平庸之泥潭的关键,不是天赋,不是教育背景,也不是智商。它是一种自律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没有它,即使最简单的目标,看上去也可能就像白日梦。”儿童一般是经由依靠他人规范行为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给孩子设定规则的总体原则是,奖励其好的行为,在其表现不好的时候,收回给他的奖励。制定规则需要考虑到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育儿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教育。安全保障,既包括“人身安全”保障——尽量降低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等,又包括“心理安全”保障——建立早期的亲密关系,感受温暖、愉快和爱意,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奠定基础。对于“规则与安全”的家庭培育来说,“爱与溺爱,界限在哪里”“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孩子破坏规则,家长怎么办”“生命最初的安全感源自哪里”“如何构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小心,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可能危及孩子的安全”“如何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等都是富有意义的话题。
北大山教育论坛是位于济南长清北大山南麓的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院,面向公众长期举办,以教育为主题(特别关注儿童、家庭、女性、大学),以课题研讨、短论拓展、学术报告、经典赏析、教学研习、学子辩论、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重在评论讨论的学术会议(除法定节假日、学期末考试周、寒暑假外,每周四15:00举办,另有若干专场随时进行)。
下期论坛将在4月26日(周四)15:00举办,由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特级教师、原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女士讲述她创办7所幼儿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以及二十多年开展“开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丰富经历。温馨提示一句——地点换在了女院(长清)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不要走错地方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