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山教育论坛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北大山教育论坛 >> 正文
北大山教育论坛(第4场)——工作即生活:教师专业成长之科研 林琳教授 李云鹏博士
发布时间:2018-03-30     作者:冯烨 颜昭   分享到:

329日北大山教育论坛如期而至,很荣幸请到了两位学术专家,并且更加令人艳羡的是两位不仅是学术上的伴侣,更是生活中的伴侣。他们一起探讨学术,给彼此灵感启发,支持鼓励,恰如我们今天的主题:工作即生活。

 首先林琳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讲演。怀揣谦卑的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音乐专业教学和音乐文化研究。在她看来,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而老师自身散发出的自信也充分印证着音乐之美。

 

 

 林老师今天所讲的主题是“教学与研究:融合与重构”——以她自身的专业成长之路,为我们阐述了她的教学观和研究观。

 第一个话题——“林中路”:学术路向的不断探寻。
      
研究路向的不断拓展。从“狭隘”的声乐、音乐美学的教学,逐渐拓展到越来越“广阔”的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由美声唱法研究,拓展到河南坠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诗经弦歌的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吕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这是近二十年学术历程“林中路”不断探寻的过程,苦中有乐。
      
学术方法的不断丰富。方法是做任何研究的基本功,没有方法的研究就不会走下去。从最初懵懵懂懂的经验总结式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书斋式的文献“研究”,再到田野调研的人类学研究,最后到了跨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研究方法的丰富,带来了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深化,研究结论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融入学术圈对话交流。学术研究不是独行侠,与大师对话、与名家交流,多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广交学术朋友,是做学术的捷径,只有这样才能“进圈入流”。有很多名师大家,成为良师益友,如乔建中先生、冯光钰先生等,不断引导我走正确的研究道路,少走了很多弯路。
       
深入民间听心声。向一线艺人学习,是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基本功,也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向下扎根”才会“向上生长”。皖北坠子与大鼓的祝明兰、鲁西南坠子与琴书的黄宝江等一线普通艺人的人生经验和毕生所学,成为我不可多得的学术至宝,这都亟需研究者去挖掘。
       
学术成果的产出凝练。把一线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与广泛的文献阅读相结合,剩下的就是要凝神写作。
       
林老师的第二个话题——专业理念:“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

 所谓“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就是需要潜心于教学与研究,勤思好学。科研丰富了自身的教学内容,也使教学方法更加的完善科学。从歌唱方法到声乐教学方法,均能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比如,将民间曲艺、戏曲等优秀唱段与表演纳入到教学中,而在教学过程中,林老师又不断思考:这种优秀音乐文化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这样的相互渗透与思考,便产生了一系列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如,将吕剧经典唱段纳入声乐教学中,最后作为教学成果,成为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音乐会中的亮点。而这一教学成果又成为林老师做更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
       
林老师始终坚信:“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对于老师专业成长来说,二者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教学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科研是教学的再生产与重构,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林老师的讲演给与我们的启示是,要牢记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的理念,就像电影里的交叉蒙太奇手法,两条看似分开的线其实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并且在科研上要有“田野式”思路,这个思路便是学会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研究成果,这种成果比教材更加丰富而真实。在教学中更要渗透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我们也应该学习林老师能够不断地扩大视野,充实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产出新的成果。

 

 

接下来是李云鹏老师的演讲。李老师脱稿侃侃而谈,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折服。

他提到了很多哲学家和教育家的经典论述,例如康德、杜威,将他们的理念信手拈来,并紧密联系目前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来阐发,可见李老师博览群书、深入浅出的学术功底。李老师演讲的主题是“提升课堂教学的学术性”,主要讲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高学术性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在属性。可从大学的内在规定性上阐述大学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学术性。从大学的逻辑起点来看,大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机构。从大学历史来看,最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是要求科研与教学紧密统一,融为一体的。学术性是大学教学的质量基础和重要评价尺度。 

 第二,课堂教学无学术性的原因。大学课堂教学学术性的丧失或削弱,从内在原因来说,是师生对课堂教学应该遵守的道德律的漠视;从外在原因来说,是办学方向的偏离。教师不从事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学术研究,学生对学术的冷淡,对教学主体性的放逐,共同扼杀了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无学术性教学的普遍存在,并被默认而无所作为,是大学自我放逐的一种表现。敬畏课堂、敬畏知识、敬畏老师、敬畏学生、敬畏道德律,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第三,如何提升大学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充分尊重并运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第一主体地位。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最重要的知识是专属于他(她)自己的个体知识,唯此类知识才是可以成为力量、改变命运的知识。课堂教学的学术性要求师生形成学术共同体,而事实上,教师与大学生本来就是天然的合作者。教师不是真理的拥有者,而是与学生一道作为真理的探索者、追求者。

李老师认为,学术不是什么高深的奥秘,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认识,是每一个专业的从业基础。学术需要不断的丰富、重组与改造。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和准专业人员的大学生,都应该追求学术。知识只有真正运用到实际中才是活的,才可以成为力量,才能够改变命运。死知识是无用的。李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师生共同体”。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的自说自话。他直击目前大学教育出现的问题,如师生隔离,教与学隔离。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学术性低,根源是教师普遍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与教学的隔离。李老师提出“个体知识”的重要性,别人可以夺取你的一切,但是夺不去你头脑里的“个体知识”。这种个体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去经验、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财富。他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需要学生珍惜课堂,积极参与,与老师结成学术共同体,多多经验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自觉成为学术后备力量。

 

 

在讨论时段,老师们和同学们纷纷表达了他们对两位老师的敬佩之情,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化传播学院的程春梅博士的发言。

她对两位老师的观点深表赞同,并感叹到,“林老师享受追逐这中国古典风,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光大,教学科研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根本上安身立命;李老师裹挟着西方文化的万钧之力,清扫我们自身不合科学规范的捉襟见肘处,女院有这样的比翼双壁,与有荣焉!”程老师也在研学四书五经,老师们的这次相遇,在学术上碰撞出火花,可见论坛不仅有益于学生也更加促进了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程伟博士作为主持人在最后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慨:“第一,做好科研一定要有一个学术伴侣,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相互鼓励,林老师和李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第二,做好科研离不开博览群书。李老师旁征博引,中外教育史中的人物、观点信手拈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三,人文社科的研究到深处一定离不开文化。林老师对音乐文化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按照梁漱溟的说法,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生活方式的内核就是价值观。第四,音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程。不论是古希腊的“七艺”,还是中国古代的“六艺”,音乐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北大山教育论坛(Beidashan Education Forum,公众号“女院BEF论坛”)是位于济南长清北大山南麓的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面向公众长期举办,以教育为主题(特别关注儿童、家庭、女性、大学),以课题研讨、学术报告、经典赏析、教学研习、学子辩论、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重在评论讨论的学术会议(除法定节假日、学期末考试周、寒暑假外,每周四1500举办,另有若干专场随时进行)。

  ——从老师们的感叹中我们可以感受这次精彩绝伦的讲说,又让我们受益匪浅,感受精神层次的洗礼,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北大山论坛吧!不见不散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