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轻缓,岁月安然,
佳时绵延,新至不冷。
寒月盼春,炉火温暖,
愿至来皆安
冬至·节气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通常在公历12月21 - 23日左右。
在民俗文化里,冬至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物候
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至的描述为:“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并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麋角朝后生,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生长阴气渐退,头上的角自动脱落。
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冬至·习俗
南北差异
北方流行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俗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冬至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充满了节日氛围。南方则流行吃汤圆,汤圆是南方冬至的典型美食,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球形甜品。象征着团圆、圆满,寓意家庭幸福和睦。在冬至这一天,南方人会煮上一锅汤圆,一家人共同享用。
祭祀祖先
在很多地方,冬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人们会前往祠堂或者墓地,摆上祭品,如酒、肉、水果等,燃香点烛,烧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之情,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
数九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数九寒天”,人们会通过画“九九消寒图”来记录日期的变化。消寒图有文字、圆圈、梅花等多种形式。例如,文字消寒图是选取九个笔画为九画的字,每天写一笔,等写完这些字,就代表“数九”结束,春天快要到来。
赠鞋
在一些地方,冬至有长辈给晚辈送鞋的习俗。这种习俗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希望通过送鞋给孩子,保佑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也有驱邪祈福的含义。
冬至·诗词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唐】杜甫《至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小至》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宋】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宋】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冬至·女院
冬至时节,冷意渐强
冻云悄布,乾坤清朗
朔风乍起,拂旧砖墙
纷纷玉絮落幽巷,皎皎冰轮照冷霜。
汤饺浮香,碗碗盛祥
每一颗渴望温暖的心
都能在女院寻得
心存眷恋,且歌且吟,遥盼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