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校召开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建设考核验收专家评议会
发布时间:2024-10-10     作者:   分享到:

10月8日下午,我校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幼儿教师教育”人才团队建设工程项目考核验收专家评议会在山东女子学院博雅楼教育学院会议室召开。验收评议组专家由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何孔潮博士、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张继明博士、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升峰院长组成。

 

团队成员董吉贺教授(山东女子学院科研处处长)致欢迎辞。团队带头人王飞教授(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团队成员李云鹏教授(山东女子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团队成员刘源副教授(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团队成员王录平副教授(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团队成员程伟副教授、团队成员程凤农副教授、团队成员李学丽博士参加会议。

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何孔潮主持。他首先明确了本次会议目的和议程,对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幼儿教师教育”人才团队建设工程项目考核验收工作情况作了简要说明,并详细解读了该优势学科人才团队考核验收报告审核、论证的注意事项。

 

随后,该团队带头人王飞教授围绕本优势学科人才团队成员情况、建设要求、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建设自评情况、团队建设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汇报,重点围绕团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标志性成果自评情况进行了汇报,包括人才职称晋升完成情况(2名团队成员从副教授晋升教授、4名团队成员从讲师晋升副教授、团队带头人入围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评选答辩/完成率100%)、人才引进完成情况(从省外全职引进了既是博士、又是教授且主持国家级项目的团队带头人、引进2名青年博士/完成率100%)、科研项目完成情况(团队成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省级项目8项/完成率100%)、社会服务工作完成情况(取得智库成果3项,其中团队成员主持的《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的研制与起草,被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采纳,促进了我省第一个省级学前教育法规的出台,入选“十三五”山东教育十件大事)、学术论文完成情况(围绕“幼儿教师”“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大学教育与管理”等主题,共发表中文核心、CSSCI以及SSCI等期刊论文50篇/完成率100%)、著作教材完成情况(围绕“教师发展”“幼儿教师”“教师教育”“学前教育管理”等主题出版专著8部、教材6部/完成率100%)、获奖完成情况(系列成果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第二作者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省级智库成果1项。其中,2021年5月之后,团队成员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调研报告完成情况(完成调研报告9篇)、触动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学前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型学科建设群)、人才培养完成情况(团队成员共指导本科生200多人,本科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1篇、校级优秀论文17篇、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27篇、团队成员指导硕士研究生30多人)、会议论坛举办完成情况(举办大型国内会议1次、参加国际会议3次、参加国内会议84次)。

团队带头人王飞教授对团队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科研团队建设要注重建设“异质性学术团队”,要点有三:其一,肃清团队属性,打牢异质性学术团队的根底。异质性团队是盘根式的联合体、异质性团队是多领域自洽的小世界、异质性团队是推进大家思考的合适组织;其二,践行异质思维,显现异质性学术团队的价值。保障异质性团队的多元性、彰显异质性团队的民主性、发挥异质性团队的求真性、凸显异质性团队的互动性、注重异质性团队的开放性、打造异质性团队的创新性;其三,遵照特别原则,实现异质性学术团队的要旨。遵循学术的例外原则、遵循必要的孤立原则、遵循把中心人物顶上去的原则、遵循团队创造力的建设原则。

 

科研处处长董吉贺教授还对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作出解释与说明,并作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建设工程的下一步工作作出重要展望:其一,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人才团队建设工作;其二、学科人才团队要保持并发扬团队战斗力,继续推进团队建设,保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建设成效;其三,考核验收工作务必做到数据、材料真实有效,带领广大教师在学术工作中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生搬硬套行为;其四,后续工作中优势学科人才团队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继续做好《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建设总结报告》的优化工作。

与会专家认真审阅了团队的《考核验收报告》等材料,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团队建设指标均已完成,完成率均为100%。通过获得团队项目的立项建设,山东女子学院学前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在优质资源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科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供稿:王录平;审核:王飞)